点击下载生意通,与百万生意人谈生意!

聚酯切片


  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英文简称:PET
  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

分类

  1、按组成和结构可分为: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2、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

发现与发展

  目前,主要用于瓶级聚酯(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聚酯薄膜(主要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等)以及化纤用涤纶. 聚酯系列产品的最早历史,可以说,192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Carothers)对脂肪族二元酸和乙二醇的缩聚进行了研究,并最早用聚酯制成了纤维。1931年秋天,卡罗瑟斯(Carothers)在美国化学会正式发表其研究成果。该纤维具有丝的光泽,强力和弹性均可和蚕丝媲美,但是由于其熔点低、易水解不耐碱,而无实用价值。但这项研究最早证实了聚酯可以制成纤维。1941年英国卡利科印染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CPA)的温菲尔德和迪克森在卡罗瑟斯(Carothers)工作的启发下,继续研究聚酯,1942年CPA取得了专利权。可以说,聚酯(PET)是在1949年率先在英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因其有优良的服用和高强度等性能,成为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生产方法

  聚酯工艺路线有直接酯化法(PTA法)和酯交换法(DMT法)。PTA法具有原料消耗低、反应时间短等优势,自80年代起己成为聚酯的主要工艺和首选技术路线。大规模生产线的为连续生产工艺,半连续及间歇生产工艺则适合中、小型多种生产装置。PTA法连续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Zimmer)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瑞士伊文达(Inventa)公司和日本钟纺(Konebo)公司等几家技术。其中吉玛、伊文达、钟纺技术为5釜流程,杜邦则开发了3釜流程(目前正在开发2釜流程),两者缩聚工艺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酯化工艺。如5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及压力酯化,而3釜流程则采用高乙二醇(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以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为5釜流程10小时,3釜流程3.5小时。目前世界大型聚酯公司都采用集散型(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并对全流程或单釜流程进行仿真计算。
  2003年初,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I-F)公司公布了其聚酯生产流程和能耗。该工艺从PTA或DMT与乙二醇(EG)反应生产树脂级或纺织级聚酯。采用4釜(4R)工艺,由PTA和EG或熔融DMT和EG组成的浆液,进入第一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反应在较高压力和温度(200~270℃)下进行,生成的低聚物进入第二串级搅拌式反应器,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转化率大于97%。然后在低于常压和较高温度下,藉第3台串级反应器预聚合,缩聚程度大于20,经第4台DISCAGE精制器后,使最终缩聚物的特性粘度(i.V.)提高到0.9。能耗为:电力55.0 kwh/t,燃料油61.0kg/t,氮气0.8m3/t,空气9.0m3/t。采用该工艺已建有50多套装置,其中13条生产线能力为100~700吨/天。现已有单系列700吨/天生产线投运。

前景

  今后,聚酯PET的用途不再主要局限于纤维,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各类容器、包装材料、薄膜、胶片、工程塑料等领域,目前,聚酯PET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铝、玻璃、陶瓷、纸张、木材、钢铁和其他合成材料,聚酯的家庭也在持续扩大。因此,聚酯PET系列产品未来前景仍然是比较看好的。

聚酯切片行业现状

  2008年累计生产聚酯切片约513.27万吨,累计销售约503.48万吨,年库存量约为19.61万吨。年产销率为98.09%,库存水平为49.67%。 2008年聚酯切片产销量呈现下降走势。剔除2月份假期因素以外,从3月份至10月份,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下游市场低迷导致产品利润空间下降。致使产量逐渐减少。销量受下游需求的影响逐渐下降。库存量持续增加。产销率大幅度波动。库存水平持续增长。10月份受原料价格暴跌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因此产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下游需求量有限,导致本月产销率大幅度下降。11月份至12月份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之间稳定以及下游企业对聚酯切片市场行情观望态度的转变,使得产量保持稳定,销量略有增加,库存量小幅度下降,产销率持续增长,库存水平略有下降。
  从2005年至2008年聚酯切片产销量和库存量以及产效率均发生较大幅度波动。2005年至2007年聚酯切片产销量总体呈现增长势头,2008年受下游需求减少,产品利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产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库存量随之增加,产销率下降。与2007年相比,产量下降4.38%,销量下降5.79%,库存量增长99.90%,产效率下降1.46个百分点。
赞助商链接